📖于悬念中交织爱欲:《分手的决心》剧作深度剖析
2025-3-2
| 2025-3-2
0  |  Read Time 0 min
icon
AI 摘要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一、AB分段式剧作结构:“山”与“海”的递进

1.三幕式与时间节点

《分手的决心》整体上可以用三幕式来划分。
第一幕(前30分钟)为整部影片建置,影片以警探张海俊调查攀岩者之死为起点,通过案件引出女主角宋瑞莱。抓捕李智久作为情节点I构建了影片中宋瑞莱和张海俊人物关系的核心:凝视与反凝视。
第二幕第一部分,张海俊和宋瑞莱因案件不断纠缠,海俊的调查与瑞莱的感情拉锯战不断升级,案件的真相逐渐揭露,直至第75分钟,海俊选择放弃对瑞莱的追查,案件终结,影片到达中点。
第二幕第二部分张海俊因心理失衡调职至梨浦,宋瑞莱与第二任丈夫出现,情节点II两对夫妻的相遇再度重启了瑞莱和海俊的情感纠葛,新的案件让海俊再次陷入理智与情感的漩涡。
第三幕(最后30分钟),海俊和瑞莱在山上见面,海俊和瑞莱终于互通心意,之后瑞莱的自我埋葬将故事推向高潮,海俊绝望地寻找瑞莱的身影。最终以一种意象化的悲剧收尾。

2.“山”与“海”的段落结构分析

根据时间节点以及具体情节,整部影片可以从中点(第75分钟)处分割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段落。A段以“山”为主题,主要以男性视角展开。山象征着压抑、规则与困境,张海俊的警察身份与道德责任贯穿始终,通过张海俊主导调查谋杀案构建了逻辑与理性上的冲突;B段以“海”为主题,女性视角逐渐增强。海象征着自由、情感与毁灭,宋瑞莱以爱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瑞莱主导着与海俊的感情,深入展现了两人情感发展的裂变与毁灭。

(1)A段(山篇):理性与悬疑

张海俊调查登山者奇道秀(宋瑞莱第一任丈夫)坠亡案件。案件疑点重重,张海俊对嫌疑人宋瑞莱的关注从职业追踪逐渐转向个人情感。张海俊对瑞莱的凝视和迷恋逐渐加深,与此同时新的疑点不断涌现。宋瑞莱家中发现的一些物品,像是带有特殊标记的地图、不寻常的药物等,都暗示着她背后或许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山”,山地、高处构成了A段的主要场景。奇道秀坠亡的山、追捕犯人的天台等场景以及充斥着棱角与矩形结构的警局和海俊家,都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秩序感与力量感。
大量张海俊的主观视点运用让观众获取的信息如张海俊的判断一般,不再那么客观可靠。他因宋瑞莱而“完全崩溃”,作为警察赖以生存的秩序与荣誉感向情感臣服,最终他放过了瑞莱,一段相对完整的剧情结束。
在A段的剪辑上,快节奏的镜头切换频繁出现,比如在张海俊与同事讨论案件、追踪线索的场景中,画面迅速在不同场景、人物表情和证据细节之间转换。时间轴的推进也极为精准,案件的调查进程被清晰地划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悬念抛出或线索揭示。从最初发现登山者尸体,到排查周边环境、询问相关证人,再到锁定宋瑞莱为嫌疑人并对其展开深入调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而海俊将线索串联发现真相时,蒙太奇将不同时空的真实杀人过程与海俊的模拟杀人过程连接,将悬疑破案的氛围推向了顶峰。

(2)B段(海篇):情感与毁灭

随着剧情进入B部分,故事的节奏与氛围发生了显著变化。张海俊调任梨浦,试图逃离对瑞莱的迷恋。宋瑞莱与第二任丈夫林浩信再度引发案件,两人关系重燃,但随之走向悲剧。
“海“,海岸、平地构成了B段的主要场景。瑞莱的第二任丈夫死于鱼池,梨浦的海贯穿整个段落,瑞莱最终沉入大海。
B段的节奏明显放缓,以情感冲突为核心,视点逐渐向宋瑞莱倾斜。张海俊的被动与无助使女性的情感表达占据主导地位。

(3)意义与效果

A 部分快节奏的剪辑、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充满悬念的情节设置,让观众沉浸在抽丝剥茧般的案件侦破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紧张与专注。而 B 部分则用较为慢节奏的叙事、细腻的情感刻画,更加侧重情感的沉淀于爆发。AB 分段式结构不仅强调了与主题息息相关的地理象征(“山“与”海“),还巧妙地构建了一条完整且富有层次的递进曲线。
A段的案件与B段的案件表面上独立,却通过细节关联(瑞莱的手机、药物与眼药水等)实现信息的递归与深化。每一次新信息的揭示都让观众重新审视之前的情节。A段以海俊“完全崩溃”收尾,奠定了B段的情感基础,他不再像一开始一样隐藏自己对瑞莱的感情,而是更加外放。这也体现了在情感层面的递进升华。

二、叙事策略与技巧

1.悬念与情感并行的双线叙事

悬念与情感是影片的两条主线,二者交织推进,共同塑造了紧张感与情感张力。案件线提供了悬念的逻辑驱动力,而情感线则赋予影片深层次的心理冲突与伦理探讨。

(1)悬念线

A段中的悬念线:
案件以攀岩者奇道秀坠亡开篇,层层展开的线索逐渐指向宋瑞莱的嫌疑。她的神秘使案件复杂化。瑞莱的语言障碍(需要借助翻译器)成为控制信息流向的手段,为案件增添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瑞莱的冷静与看似无懈可击的反应让张海俊和观众对她的真实动机产生疑问,这种悬念感始终贯穿山篇。
B段中的悬念线:
案件焦点从奇道秀的死转移到瑞莱第二任丈夫林浩信的死亡,张海俊在调查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一案件不仅关乎伦理与法律,更是瑞莱对张海俊情感回应的表达。悬念的设置在此转向情感驱动。瑞莱精心策划利用他人完成犯罪进一步强化了她作为情感与犯罪的主导者形象。

(2)情感线

A段的情感线:
张海俊对瑞莱的关注从最初的职业凝视,逐渐转向情感的迷恋。影片通过大量镜头语言(如凝视特写)展现海俊在调查中的情感变化。他用望远镜偷窥、通过监控观察瑞莱的日常生活,逐渐对她的孤独与隐忍产生怜惜,甚至无视了案件本身的逻辑链条,最终为了瑞莱放弃了作为警察的秩序。
B段的情感线:
情感主线在B段逐步取代悬念主线,成为叙事的核心。瑞莱的主动靠近与张海俊的道德挣扎形成对比。最终,两人的情感以瑞莱的自我埋葬达到高潮。

2.镜头语言与色彩运用

(1)镜头语言:双面镜、反射与焦点切换

审讯室中的双面镜既表现了张海俊与宋瑞莱之间的物理距离,也展现了两人情感的隔阂与张力。这段戏中焦点在瑞莱、海俊、镜中瑞莱、镜中海瑞之间不断切换,两人各怀心事,真实与镜像来回转换,平静的审讯环节充斥着真心假意的交锋。结合之后的剧情可以发现,当镜头焦点为真实的人物时,他们表达的是内心真实的想法,而焦点为镜中的人物时,则意味着欺骗与潜台词。
影片多次运用反射镜和遮挡物展现角色的心理矛盾。例如,海俊通过手机屏幕或窗户玻璃观看瑞莱的行为,这种间接观察方式强化了他作为“窥视者”的形象,也暗示了他对瑞莱迷恋的加深。

(2)色彩运用:隐喻与象征

绿色在A段占据主导地位,象征着“山”,是理性、压抑与欺骗。蓝色则贯穿B段,象征着“海”,是爱、情感与毁灭。B段中海俊反复确认裙子的颜色到底是绿色还是蓝色,他已不再坚信自己的判断,这表明他已深陷迷雾之中,无法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抉择。

3.多重视点的切换

张海俊的视点:在A段中,张海俊的视点占据主导。观众通过他的观察了解案件与瑞莱的行为,但他逐渐从职业审视转为情感迷恋,使视点带有主观偏见,他作为不可靠叙事者也影响着观众的判断。
宋瑞莱的视点:B段后期,瑞莱的视点逐渐增强,特别是在情感高潮与结尾部分。她在自我埋葬前与张海俊的对话,通过她的凝视与行为展现出情感的深刻复杂性。瑞莱视点的增强使观众能够感知她对爱与自由的追求,易于观众对其展开情感共鸣,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悲剧色彩。

三、人物分析:多重对比

1.瑞莱与静安

瑞莱与静安是张海俊生命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瑞莱象征情感与自由,静安则代表理性与规则。
宋瑞莱:瑞莱是感性与隐秘的化身。她对张海俊的吸引力源于她身上的复杂性:既有冷静的表面,又隐藏着深沉的情感。在情感中,瑞莱是主动者,她通过语言、行为乃至沉默操控着张海俊的情绪与选择。海俊眼里的瑞莱“像个古代人”,没有现代文明的烙印,总是在挑战现代社会的秩序,这与他的生活截然不同,带有不可捉摸的吸引力。
安静安:静安是张海俊的妻子,代表一种理性且功能化的婚姻关系,做爱也不过是例行公事。她对张海俊的关心更多停留在表面,例如为他准备药物、建议他使用呼吸机等,但缺乏情感的深度交流。两人的婚姻是现代文明的秩序与束缚,这一切都符合张海俊的身份,符合他赖以生存的一切。静安与瑞莱的对比表现出张海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挣扎,也为他最终的选择提供了伦理背景。

2.秀完与妍秀

秀完和妍秀作为张海俊的两任助手,不仅在案件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从不同层面映射了张海俊在A段和B段中的心理状态和职业困境。

(1)吴秀完:崇拜与依附

秀完是A段中张海俊的忠实助手,他对海俊既有职业上的尊重,也带有强烈的个人崇拜。他的性格特点体现为机智而略显鲁莽,他通过直接而敏锐的观察推动了案件进展,他是最早发现瑞莱异常行为的人。这一点既使他成为推动剧情的辅助角色,秀完对瑞莱的敌意与怀疑,反衬出海俊逐渐被瑞莱吸引的心理变化。
与秀完相关的要素都带有现代城市的烙印,像是标准的语言、筋膜枪、智能手机等等。秀完的存在象征着海俊职业身份的伦理秩序。在海俊放弃对瑞莱的追查时,秀完的失望和质疑实际上代表了“理性”的声音。

(2)吕妍秀:孤独与成长

妍秀是B段中海俊的助手,她也崇拜着海俊,但性格上与秀完的鲁莽形成鲜明对比。她更为理性、细致,但也更显孤独。妍秀的性格带有一种边缘化的特质:她在团队中不被重视。
妍秀的孤独与坚韧象征着张海俊职业生涯中被压抑的部分。她的方言、女性身份与边缘化的境遇也都反映了海俊从釜山到梨浦的境遇变化。

四、主题分析

1.凝视与反凝视的权力动态

张海俊与宋瑞莱的关系本质上是“凝视与反凝视”的相互博弈,这种博弈不仅定义了两人之间的情感动力,也反映了权力与欲望的错综复杂。

(1)张海俊的凝视:从职业到情感

张海俊最初以警探的职业身份凝视瑞莱,这种凝视带有审视与控制的性质。然而随着剧情发展,这种凝视逐渐转变为情感的迷恋。他在监视瑞莱时,不仅关注她的日常行为,也开始被她的孤独与神秘所吸引。

(2)宋瑞莱的反凝视:控制与疏离

瑞莱不仅是被动的“被凝视者”,她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眼神完成对海俊的反凝视。在审讯室中,她多次以平静甚至挑衅的眼神回应海俊的提问,模糊了案件的真相与她的真实情感。这种反凝视在影片中逐步转化为一种控制手段,瑞莱通过感官控制掌握了对海俊情感与行为的主动权。

(3)凝视的两面性

影片中的凝视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情感的表达工具。一方面,海俊试图通过凝视控制案件进展;另一方面,他也因瑞莱的反凝视逐渐丧失控制,甚至选择背离职业伦理。凝视与反凝视的动态博弈贯穿全片,展现了两人情感关系的复杂性与破坏性。

2.山与海的隐喻:自然与社会

瑞莱引用《论语》的台词“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不是仁者,我喜欢海。”直接点明了这一主题。 影片通过山与海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冲突。山象征社会秩序与伦理约束,海则象征自然本能与自由追求。张海俊与宋瑞莱的情感正是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挣扎,最终走向悲剧。

3.爱与毁灭的悖论

“你说爱我的瞬间,你的爱就结束了,你的爱结束的瞬间,我的爱就开始了。” 瑞莱的台词直接揭示了两人情感的悖论:他们的爱从一开始就带有毁灭的倾向,注定无法长久。张海俊的职业身份让他无法正视对瑞莱的感情,而瑞莱的犯罪行为又让她无法融入社会规则。他们的爱注定无法被现实容纳,只能通过毁灭得到升华。

返回

返回导航页→
🌐
导航🚀
  • 影视
  • 原创
  • 剧作如何营造悬念?以《漫长的婚约》为例以《隐藏人物》为例:戏剧性结构的基本叙事策略
    Loading...